忆往昔|开元寺
在西街的台魁巷西面,旧馆驿对面,可以看到开元寺的东塔(证明镇国塔)。开元寺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。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(686 年),初名莲花道场,开元二十六年(738 年)更名开元寺。
开元寺是泉州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之一。1982 年,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在开元寺紫云屏后有一条小巷叫三朝巷,北接象峰巷,南连古榕巷。
(图:开元寺;来源:堆糖)
一段民间传说
参考 泉州讲古,百度百科,泉州网等
开元寺之桑开白莲
开元寺所在地原为一片桑树林,林主为黄守恭(公园 650 至 704 年),黄守恭为外地人,定居泉州后艰苦创业,通过种桑养蚕发家致富。
据说某夜黄守恭梦见一和尚来找他,想用他的桑林地建一座佛寺,黄守恭答应和尚,“那要看我与佛祖是否有缘。若佛祖点化我,让此林桑树在三日内开出白莲,我就献地造佛寺。”
不出所料,三日内桑树开出了白莲花。次日梦中又见和尚。黄守恭守信用,问要多少地,和尚曰,只要我身上这件袈裟大。黄守恭答应,之见和尚取下袈裟抛向空中,袈裟罩住了三百六十庄地。
唐垂拱二年(公园 686 年)开始,黄守恭献出百亩桑林地造寺,先后建成莲花寺、兴教寺、龙兴寺(开元二十六年,738 年,改名开元寺)。
开元寺之双塔凌空
开元寺有一对宝塔,东塔为“镇国塔”,初建时为 5 层木塔,而后经过改造换为七层砖塔,最后改为石塔,高 48.24 米。西塔为“仁寿塔”,初建时为木塔,后来也是经过改造,从木塔变为砖塔再变为如今的花岗岩石塔。
难以想象如此大的木塔是如何建成的。 传说 建塔时,建一层塔,堆一层土,人们通过土堆成的斜坡将材料运到塔上。塔越建越高,土越堆越远,一直延伸到了现在中山路的十字路口,所以那个地方才叫涂山街。
(图:一层塔用一层土作斜坡。来源:泉州讲古节目)
关于东西塔,流传着一个“东塔神西塔鬼”的故事, 传说 东西塔由师徒二人建成,师傅起东塔,徒弟起西塔,建到塔顶后二人都没法下来。师傅将身边一伞展开,手持伞从塔顶调下,安全着陆。徒弟也学师傅展开一把伞跳下,结果不幸摔死。原来师父用的是布伞,展开可以像降落伞一样慢慢着地;而徒弟用的是纸伞,纸被风一冲就破了。
泉州有句口头禅叫“跟师傅跳下去”,大概源于这个传说。寓意学习需认真思索,盲目跟从就会走进死胡同。
西塔猴行者
在仁寿塔第四层雕刻有一猴行者引来诸多已过学者的考察,包括德国人艾克、瑞士人載密微和日本北海道大学中文系教授中野美代子等。
猴行者形象与古印度著名的史诗《罗摩衍那》中的人物 “哈奴曼”极为相似,哈奴曼手持大刀,颈挂佛珠,天生神力,一跃千里。在神话故事中,哈奴曼打败了罗波魔王,救出了悉达公主。
中野教授认为,猴行者便是 “哈奴曼”,并且《西游记》中的孙悟空形象原身产与泉州文化古城。但早在唐宋时期民间流传有猴神形象,因此这一说法有待考证。
此外西塔第四层有观音唐僧猴行者和龙马 ,特别的是观音是男相,龙马是红色而非白色。
历史的痕迹
(图:开元寺正大门有紫云二字;来源:去哪儿网友)
(图:开元寺紫云屏;来源meipian@xmhliqz)
(图:寺内仍有枝繁叶茂的桑树,桑莲古迹;来源去哪儿网友)
(图:百柱殿上有桑莲法界四字,应对着松开白莲这段传说;来源:携程)
开元寺中百柱殿有 24 尊飞天乐伎(又称妙音鸟),“飞天乐伎”手中拿的乐器出自泉州本土的“南管”与“北管”。其中包括“南管”的南琶、二弦、三弦、拍板、南嗳(唢呐)等乐器,和“北管”的壳仔弦(板胡)、单皮鼓、北管笙、北琵琶、双清、大吹(大唢呐)等。—— 平兄旺旺的博客
(图:飞天乐伎;来源: 平兄旺旺的博客)
开元寺存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戒坛之一:甘露戒坛。
寺志载,“甘露戒坛在大殿之后。先是唐时,其地常降甘露,僧行昭因浚甘露井。宋天禧三年(1019 年)朝例普度,僧始筑戒坛。”
(图:甘露戒坛内的飞天斗拱;来源:【连载】泉州开元寺:(八)奇巧的甘露戒坛 )
开元寺有 15 座小白塔
(找个时间补上图)